【朱元璋:那参与殿试的考生未免也太多了。】
【秦念:当年通过国试的考生及国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殿试;其余往年通过国试的考生, 君王可提前以书信传题进行殿前试, 合格方可参与殿试。如此,参与殿试的人数可控。】
朱元璋不想算,让老四算。
朱棣无奈。
不过其实不用算。
“国学学子数额可按每年招录人数调整,殿前试亦可由君王确定数额,人数的确可控, 可多亦可少。”
【朱棣:朕观你的科举制, 考生皆可任老师——可是通过乡试即可赋税徭役皆免?】
在大明, 通过院试的秀才及家中两名男丁可免除徭役。
但院试难度不低,每年新增的秀才有限,不似秦念这般欲开天下民智,乡试要求还极低。
朱棣想要知道更多细则。
【秦念:无论是老师,还是在学的学生,本人都不需要服徭役。若名下无田地,就不必缴纳田赋;若有田地,可以转让给国家。】
已有科举制、且举人秀才可免田赋的各朝都深感茫然。
啊?
若有田地,可以转让给国家?
这算什么话?!
【朱元璋:转让田地?考生名下不能有田地?】
【秦念:你什么理解能力?考生要不要当老师,要不要转让田地,都是考生自己的选择。】
【朱棣:即便通过国试,亦不能免数百亩田赋及全家徭役?】
【秦念:有个朝代给举人免数百亩田地的田赋,后来这个朝代能收取赋税的耕地少了一半,你猜是哪个王朝这么自掘坟墓?】
【朱元璋:……】
看秦念的语气,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所说的“某朝”必然是大明!
贪官污吏都该杀,他重视科举才会循古制定下免田赋之权,结果换来的竟是一半耕田被隐匿?
现在看来,秦念之政才是更合适的选择。
考生若是家贫,就去就任老师,无需田地也无需缴纳田赋,可领取俸禄度日!
【秦念:至于免全家徭役,凭什么?免其个人徭役即可,免得其名下突然多出几十个子女。】
【朱棣:受教。】
朱棣亦认可秦念之言的同时,却又见暴论——
【秦念:朕连朝廷重臣家属的徭役都不会免。】
【李世民:何至于此?】
【秦念:这样官吏才有动力设法为万民减轻徭役赋税。二凤,你若是爱民,就不要让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,否则只会使得穷者愈穷,富者愈富。】
【李世民:……】
李世民环顾殿内诸位重臣。
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,就不会顾及万民的疾苦。
大唐的赋税是租庸调,即使不免除官吏家属的徭役,亦可以纳绢代役。
但若是不免除徭役,则每次调用徭役的时候,就需要纳绢一次。
………
嬴政扫视殿下诸臣一眼,诸臣皆冷汗涔涔。
他们毫不怀疑,陛下必会效仿秦念之政,重臣家属亦需服徭役。
但没人敢出声反对。
既是惧陛下之威,亦是无法否定秦念之言。
“让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,只会使得穷者愈穷,富者愈富”。
这话对吗?
很对。
………
大秦臣民不敢妄言秦念之过。
其余各朝的官吏就没有这层顾忌,纷纷以暴秦辱骂秦念。
然而黔首听得官吏的骂声,再看向天幕的两位秦帝时,反倒犹豫起来。
让官吏家属同样需要缴纳赋税徭役,算是暴秦?

